
前几天在楼下碰到楼下阿姨,五十出头的人,穿件浅蓝亚麻衬衫配白裤子,拎着个帆布袋,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笑着跟我打招呼,那股子清爽劲儿,比二十岁小姑娘还让人舒服。
我跟她聊了两句,她跟我说:“以前总觉得日子要‘填’满才够,现在才明白,空出来的地方,才装得下舒服。”这话我琢磨了好几天,越想越觉得对——咱们这代人,小时候苦过,长大拼命往生活里塞东西,可塞到最后,倒把“体面”塞没了。

你有没有过那种凌晨三点起来找东西,翻遍客厅柜子却翻出一堆去年买的没用摆件的崩溃?
有没有过周末想做饭,打开厨房抽屉发现三个没拆封的削皮器,台面上堆着闲置半年的早餐机,最后因为嫌麻烦点了外卖的无奈?

我去年还这样呢,家里跟个小超市似的,沙发上堆着没穿过的新衣服,书架上摆着没拆塑封的畅销书,结果每次朋友来家里,我都得先慌慌张张收拾半小时,生怕人家说“你家怎么这么乱”。直到今年春天,我把客厅那套占地方的欧式沙发换成了个浅灰色的棉麻沙发,把书架上没读过的书捐了一半,把厨房的闲置电器挂在二手平台卖了——你猜怎么着?客厅突然能放下我之前想买的地毯了,厨房做饭转身都不碰胳膊了,连打扫卫生的时间都省了俩小时,更重要的是,每次回家推开门,不是扑面而来的“乱”,是“松快”,那种不用跟一堆没用的东西较劲的松快,比买十个新包包都让人开心。
再说吃的,前两年我总跟朋友去打卡网红店,什么爆辣火锅、芝士瀑布汉堡、奶茶加双倍小料,结果去年体检报告下来,胆固醇高得吓人,晚上躺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头发掉得枕头都是。

后来我妈跟我说:“你奶奶那辈人,一年就吃两回肉,可个个身子骨结实,不是因为吃得多,是吃得‘干净’。”我试着自己做饭,早上煮个玉米加鸡蛋,中午清炒时蔬配杂粮饭,晚上熬点小米粥加个凉拌黄瓜——刚开始觉得“太素了”,可半个月后,我发现自己晚上不反酸了,早上起床不犯困了,连穿牛仔裤都觉得腰松了两寸。你说奇怪不?以前拼了命想“吃好的”,结果把胃吃坏了;现在吃“简单的”,倒把身体吃“对了”。难道非得把各种调料堆在碗里,才能算“吃得起”吗?
难道撑得扶着墙出门的满足感,真的比肠胃舒服更重要?

还有穿衣服,我以前总觉得“女人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”,每月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逛淘宝,买那种“网红款”“限量版”,结果去年冬天整理衣柜,翻出一堆吊牌都没拆的裙子——要么是尺码不对,要么是风格不搭,要么是买的时候觉得“好看”,回家就觉得“土”。今年我痛定思痛,把衣柜里的衣服清了三分之二,只留基础款:两件白衬衫、三条牛仔裤、一件卡其色风衣、一双小白鞋。你别说,现在每天早上选衣服只需要三分钟,随便搭都不会出错,出门还总有人问“你这件衣服在哪买的,真好看”。其实哪是什么衣服好看?是“简单”自带的高级感——就像一杯白开水,比加了十勺糖的奶茶更解渴;就像一张白纸,比涂满颜料的画更有想象空间。
最让我开心的是社交精简。

以前我总怕“不合群”,同事约聚餐我不敢不去,朋友约逛街我不敢拒绝,结果周末比上班还累,回家倒头就睡,连跟家人说话的力气都没有。今年我试着说“不”:同事约的无效饭局,我借口要陪孩子;朋友约的“逛一天什么都不买”的街,我说“我想在家看书”。刚开始还有人说我“变冷漠了”,可慢慢的,我发现剩下的社交都是“舒服的”——比如跟闺蜜每周喝一次下午茶,聊的是“最近读了什么书”“孩子的学习方法”;比如跟老公周末去爬爬山,路上聊的是“上次做的菜好吃吗”“下次想去哪玩”。你说,难道非得把时间花在“维持表面关系”上,才能算“会做人”吗?
难道跟不喜欢的人强颜欢笑,比跟喜欢的人好好说话更重要?

现在我才明白,所谓“体面”,从来不是穿金戴银,不是住大房子,不是吃山珍海味——是你打开家门,不用面对一堆没用的东西叹气;是你坐下来吃饭,不用怕吃多了肠胃难受;是你穿衣服,不用为“今天穿什么”纠结半小时;是你交朋友,不用勉强自己迎合别人。40岁之后的生活,像一杯泡了第二遍的茶,少了青涩,多了回甘;像一块磨了多年的玉,少了棱角,多了温润。你看那些把日子过成“极简”的人,哪一个不是容光焕发?
哪一个不是越活越有味道?

你有没有试过把生活里的“多余”删掉一点?比如明天起床,先把衣柜里没穿过的衣服捐一件;比如晚上做饭,少放一勺盐;比如周末,推掉一个不想去的局——说不定,你会发现,原来“体面”从来不是“加”出来的,是“减”出来的。







美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