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0.前言
公元1630年,北京城。
西市刑场围满了百姓,人群躁动不安。
午时已到,刽子手手起刀落,凌迟刑罚开始。
围观人群蜂拥而上,争相抢夺血肉,嘶喊着“汉奸该死”。
但你可能没想到,这位被凌迟处死的罪人,竟是曾经镇守辽东、屡败后金大军的一代名将袁崇焕。
更令人费解的是,下令处死他的崇祯皇帝,此刻正面临内忧外患。
他明明知道,朝廷早已无人可用,明明知道杀了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,但他还是下了这样的决断。
展开剩余84%01.君臣初遇
崇祯皇帝即位时,大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。
关外后金铁蹄频频叩关,国内流寇四起,朝廷内部党争不断。
年仅十七岁的崇祯,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。他渴望重振朝纲,迫切需要能臣良将辅佐。
袁崇焕就在这时,走进了崇祯的视野。
这位广东籍将领,曾在宁远之战中大败努尔哈赤,后来又击退皇太极的进攻,是明末少有的能对抗后金的将领。
1628年,袁崇焕被召见时,慷慨陈词:“只要给我足够的兵马粮饷,五年时间我就能平定辽东。”
这番豪言壮语,让困境中的崇祯看到了希望,当即赋予他辽东防务全权。
然而希望背后藏着隐患,袁崇焕性格刚直,做事独断专行,往往先斩后奏。
他为了整饬军纪,不惜擅自处杀毛文龙这样的大将。
这种行事风格,在太平年间尚且会引起非议,在敏感多疑的崇祯面前,更是埋下了祸根。
02.皇太极的离间计
1629年冬,皇太极亲率大军,绕过袁崇焕重兵布防的山海关,从蒙古地区突破长城防线,直逼北京城下。
这在大明历史上,是前所未有的耻辱。袁崇焕闻讯后星夜驰援,在北京城外与后金军队展开血战。
战事胶着之际,皇太极使出了致命一招。他故意放回两个被俘的太监,让他们“偶然”听到,袁崇焕与后金有秘密协议的谈话。
这套编造的故事经过精心设计,正好击中了崇祯内心最深的恐惧。
当太监逃回皇宫,将这番谎话禀报给崇祯时,皇帝内心的猜疑如野草般疯长。
为什么袁崇焕没能拦住后金军队?为什么他要求让疲惫的明军入城休息?
这些原本可以解释的军事行动,在崇祯眼中都变成了通敌的证据。
03.难以调和的性格冲突
崇祯皇帝生长在深宫,从小见惯了朝廷中的权谋斗争。
他即位后铲除魏忠贤阉党,更是亲身经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。
这样的成长环境,造就了他多疑敏感的性格,对武将尤其不信任。
袁崇焕恰恰是个典型的军人性格,说话直来直去,不屑于官场那套虚与委蛇的规矩。
他以为自己在前方拼命打仗,皇帝自然会明白他的忠心。
但他不明白,朝堂之上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,有多少人嫉妒他的地位,随时准备在皇帝面前进谗言。
更糟糕的是,北京被围期间,袁崇焕为了尽快退敌,竟然未经请示,就直接与皇太极进行和谈接触。
这在今天看来是战场上的灵活策略,但在当时却触犯了帝王大忌。
崇祯得知后,更加确信袁崇焕有不可告人的秘密。
04.党争与舆论
明末朝廷党争激烈,东林党与非东林党明争暗斗。
袁崇焕虽然不算是哪个派系的核心人物,但他的崛起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。
那些被他处分过的官员,那些嫉妒他战功的同僚,那些主张对后金采取绥靖政策的大臣,此刻都联合起来,在崇祯面前大肆攻击袁崇焕。
北京城被围期间,百姓生活困苦,人心惶惶,他们需要找一个发泄怨气的对象。
后金军队为什么能长驱直入?为什么明军不能保护百姓?
这些问题的答案被简单归结为:袁崇焕通敌卖国。
流言蜚语在北京城中迅速传播,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。
崇祯皇帝本就年轻缺乏主见,容易受周围人影响。
面对朝臣的弹劾和民间的怨声,他逐渐相信袁崇焕真的背叛了大明。
即便证据不足,即便辽东战局需要袁崇焕这样的将领,崇祯还是选择了顺从“民意”。
05.结语
1630年9月,崇祯以“通敌叛国”的罪名,将袁崇焕投入大牢。八个月后,不让袁崇焕作任何申辩机会,对其直接处以极刑。
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,刽子手每割一刀,围观的百姓就欢呼叫好。他们不知道,自己正在见证大明王朝,最后一道长城的倒塌。
袁崇焕之死,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。
皇太极的离间计是导火索,朝廷党争是催化剂,崇祯的多疑性格是土壤,袁崇焕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原因之一。
这些因素缺一不可,共同导致了这桩历史悲剧。
袁崇焕死后,辽东防务一蹶不振。崇祯频繁更换将领,却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袁崇焕。
十四年后,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,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。
又过不久,清军入关,大明王朝彻底覆灭。
发布于:江西省美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